一枚小小的邮票,藏着岁月的过往,方寸之间,皆是深情。西安76岁老人孙志昌,从小开始集邮,至今已集了约2万枚邮票。他将邮票分主题制作成邮集,用邮票讲故事,做科普……
用68年时间收藏2万枚邮票
后来,他通过各种途径集邮。看到亲戚、邻居有信件时,他会想方设法收集邮票,拿剪刀把粘贴邮票的信封剪下来,水洗邮票,晾干,进行收藏。工作后,往来信件比较多,给他集邮提供了便利。外出旅游时,他必去的打卡地是当地的邮卡币市场。有时候也会和藏友交换邮票。退休后,他学习上网,开始在网上购买邮票,比如《警惕,酒是双刃剑》的邮集中,有一枚邮票是“中国古代酿酒术”,他找了10年,最后在网上终于找到了。 “最有意思的是,年轻时爱打听人家搬家的消息,等他们搬家时,我就跑去附近的垃圾桶里翻找他们扔掉的信件,在信封上找邮票。”孙志昌笑道,68年来,他收藏了约2万枚邮票。 他用电脑排版制作20部邮集 随着时代变迁,手机、电脑等实现了人们即时沟通的需要,寄信的人越来越少,一些青少年甚至没见过邮票。这也引发退休后的孙志昌的思考,如何让邮票发挥更大的作用。 “我刚开始集邮是为了欣赏、学习,后来是为了搞邮票研究。希望能发扬集邮文化、传统文化。”孙志昌给记者展示了他的专题邮集,他把邮票分门别类制作成邮集,有《船的力量在帆上》《学习雷锋好榜样》《珍爱生命,远离毒品》《龙文化》等20部。 “这些邮集,都是我自己打字、排版整理出来的。”老人笑着说,退休时他只懂得电脑如何开关机,后来用手指头戳键盘练习打字,熟能生巧,再后来摸索着在电脑上排版、制作邮集。 “收集邮票的过程很漫长,我制作的20部主题邮集中,有好几个邮集都花了10年时间。有的邮票是国外的,我需要找专业人员翻译内容。查找资料、写文字、制作邮集,一般制作起来是一两个月。”老人说,爱好就是动力,这也是老有所乐,老有所为。 |